Search

今天看到一個也在德國唸研究所的台灣女生發文,文中提到在德國各種孤單沒朋友,她難過到哭著打給班上同學,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今天看到一個也在德國唸研究所的台灣女生發文,文中提到在德國各種孤單沒朋友,她難過到哭著打給班上同學,說用英文表達好難好吃力,用英文讀書好常被當,在這裡好沒安全感和歸屬感。我看了除了能理解外,另一個想法是:好好哦~ 同學都講英文,還都是英語授課的,還可以半夜哭著打給同學,我要是半夜哭著打給同學用英文抱怨,同學大概覺得我神經病吧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⋯
我不是要說我自己比較厲害還是評論什麼輕鬆什麼辛苦,只是我的課是全德文授課,同學當然都會講英文,但是就我們班來說25個研究生,只有三個外籍生,我跟一個韓國人和義大利人,其他全部德國人,三個教授也全是德國人,這種比例下,自然通常是不講英文的。再加上德國人對交朋友的態度比較嚴謹,他們不是太熱情,一開始真的是冷漠不說話,甚至對外來者有著各種不信任和質疑,他們大多數已經有自己的朋友圈,所以我剛入學的時候真的是永遠一個人,一個人吃飯、一個人喝咖啡、一個人做作業⋯⋯⋯⋯⋯那時候我安慰自己,大概我德文還沒那麼好,所以他們也很難跟我親近吧~但是其實這種想法只是在逃避,真的願意跟我親近或深入了解我的話,這裡每個人英文都不是問題,語言不是問題也不是藉口,事實就是:他們不想理你。這是德國人很普遍的態度,他們從認識人到接受這個人需要至少一年。
到現在第三年,我絕大多數聽的懂他們在說什麼,在學校遇到也會小聊最近忙什麼然後一起吃個飯或喝個咖啡,但是就是不會有真的是很親近的朋友的感覺,他們倒也不是不親切或是排外,後來我搞懂了,其實就像在台灣一樣,大學一整班那麼多人,能真正變朋友的還真沒幾個,有些人明明很親切,但是就是沒辦法變成那種什麼垃圾話都能講的朋友,再加上文化不同、笑點不同,於是我就是被定義為「人很nice的亞洲同學,其他就不熟不清楚了」,但是這問題放到異地就會被自己無限放大檢視。我算是滿能跟自己獨處的人,從在台灣的時候就是這樣,我可以自己一個人去吃我想吃的餐廳、自己一個人逛街看電影⋯⋯⋯我覺得一個人很輕鬆很自由,但是在這裡的第一年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真的寂寞,最孤單的時候從來都不是夜深人靜時,是在學校學生餐廳吃飯的時候,同班同學一群坐在隔壁桌,但是我一個人坐另一桌「一個人吃飯」,他們也不會像台灣人一樣熱情的說:過來一起吃啊!我曾經因為不想面對這種情境,所以吃飯時間盡量躲到沒有人的地方吃,這樣至少自在。我當時問一個塞爾維亞來的學姐,他們是不是討厭我所以只有對我是這樣,她那時跟我說的話我不太相信,但是三年後真的應證了,她說:這不是妳的問題,真正想跟妳做朋友的人,妳不用刻意強迫自己要怎麼樣,他們自然而然會因為就是想跟妳一起而湊上來,同樣身為外籍生,我也是到第三年才慢慢開始有人願意跟我說話。
三年後的現在,有了幾個朋友,以前一進校門就感受到的低氣壓早已消散,雖然還是有一些人相處起來不是那麼自在,但是講白了,這些人就像公司同事啊!我們只是同學或者德文到大學之後不怎麼用classmate /Klassenkameraden 這個字,絕大多數用Kollege/colleague 有點像同事或者同志這樣的字,我們就只是同事關係而已,我們沒有一定要變成朋友,可能我們畢業之後就再也不會見面了,那何必浪費時間和精力來為可以說只是過客的人難過呢?!有時候他們態度真的不好的時候也不用難過,就一句:去死啦!你不理我我也懶得理你!就夠了,每個人有自己的研究、自己的Projekt 、自己的工作和之後的規劃,這些東西才是安全感和歸屬感的來源,安全感和歸屬感這種東西是自己給自己的,不能總仰賴別人給啊!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一個台灣路人在德國目前的日常,包含各種語言、求學、文化的差異和衝擊以及生活上的各種瑣事
View all posts